2022年大氣環境監測儀器領域發展展望
2022年,深刻認識新階段污染防治工作的新形勢、新特征,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進一步延伸深度、拓展廣度,堅持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治理相協同、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協同、本地治污和區域共治相協同,全面抓好各項措施落實,切實提升治理能力。
在大氣環境監測方面,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強化重點區域聯防聯控聯治,臭氧(O3)與細顆粒物協同控制,有效降低污染程度。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VOCs高排放城市、臭氧超標城市開展光化學組分監測;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開展顆粒物組分、氨氣、氣溶膠垂直分布等監測;在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標的城市開展顆粒物組分監測;在石化、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涉VOCs、氮氧化物的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開展顆粒物組分監測,涉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氫氟碳化物HFCs的密集區開展相關物質的試點監測。
強化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管理,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綜合整治,開展大氣氨排放控制試點,推動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對于高速道路、港口、機場、鐵路貨路場等交通樞紐移動排放源,開展必要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建立道路交通監測網絡。污染源企業、城市、區域全域覆蓋,地面、近地面立體遙感,為實現精準治污提供有效污染物分布、通道傳輸等數據,助力實現有效溯源,精準治污。
在碳達峰碳中和“雙碳”背景下,為進一步提升溫室氣體監測與評估能力,實現溫室氣體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生態環境部積極部署碳監測評估體系建設,目前已著手在電力、鋼鐵等十大行業開展碳排放在線監測試點工作,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在線監測有可能覆蓋重點行業數十萬家重點企業,包括排放源監測、城市環境監測、背景監測等,都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
另一方面,國家和地方空氣質量監測城市站的環境監測儀器逐步進入更新期,各地結合實際優化轄區內空氣質量監測站點,綜合標準站、微型站、單指標站、移動站等多種模式,實現縣城和污染較重鄉鎮全覆蓋;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保障公眾健康為導向優化監測點位和監測項目設置,逐步開展鉛、汞、苯并芘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監測。隨著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向好,污染物濃度顯著降低,對監測設備的量程、檢出限、精密度的要求顯著提高,因此,改進常規參數監測設備性能指標,甚至采用新技術新方法實現突破,將會是監測設備生產商競爭的主要方向。